键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41年,英、美、法、意、瑞士等国家早在那时起就已经开始发明各式各样的打字机,不过当时打字机布局并没有所谓的规范,而是以标准的ABCD这样的排列方法进行录入,ABCD这样的键盘布局虽然很容易被记住键位,但是在输入方面却并不快捷,如果打字的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那么这种配列的产品经常会出现卡间的问题。
早期的ABCD配列键盘布局
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字机之父,它就是目前键盘配列的发明者,我们一般俗称为QWERTY键盘布局。这样的键盘布局把常用的按键分布在键盘的两边,有效地避免了由于过快操作而导致的卡键问题,这样的布局也被目前各大厂家所使用,同样也是最成功的键盘配列之一。
虽然QWERTY键盘布局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并不是最便捷的一种布局方法,再后来也有人戏称:这是历史上最愚蠢的发明之一。
从美国人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布局并不理想,经过数据统计,在QWERTY这类布局上面,我们相对力量较小的左手(左撇子除外),要负担57%左右的工作量,而且小拇指的工作量也很大,力量较大的键盘中间区域平时只不过负担了30%左右的工作量,从这些数据上表明,QWERTY布局并不省力。
在1934年,德沃拉克(Dvorak)针对QWERTY键盘布局的缺陷发明了更加科学的DUORAK键盘,这类键盘在布局方面遵循了:尽量左右手交替击打,避免单手连击;越排击键平均移动距离最小;排在导键位置应是最常用的字母,这三大重要原则。这种键盘问世后让文字录入工作者提高了近1/2的工作时间,但是由于QWERTY已经了百年以上的使用历史,使其根本无法动摇它的地位。
在后期,理连·莫尔特(Lillian Malt)发明了MALT键盘,这类键盘其实更加科学,但是由于设备支持的困难最后只能夭折。
其实键盘的布局基本已经被全世界所肯定,打字员的速度也已经达到了被认可的程度,对于更加专业的速录人员,目前也出现了速录机等设备,所以作为标准的PC输入设备QWERTY布局的键盘也已经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