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CESA上洞悉可穿戴未来
[中关村在线健康频道资讯]昨天CES ASIA上进行了次穿戴设备的重磅会议——可穿戴技术革命,由中关村在线总编承健主持,嘉宾有欧司朗工业红外元件产品市场部主管约格·希尔雷博士、TomTom亚太区副总裁克里斯·科尔尼、imec台湾总经理彼得·莱蒙斯,这场会议主要是围绕可穿戴设备进行了讨论。
从CES看可穿戴
一般人理解的可穿戴设备,可能仅仅认为是为健身、健康而设计的,智能产品中往往最受欢迎的可能是能监测步数、睡眠的手环,其实可穿戴设备应用面很广,涉及到医疗等等诸多体系。克里斯·科尔尼说“可穿戴手环并不是一个最终的形式,我们可以在这个设备中输入更多数据。比如皮肤,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试着与服装相结合,放入感应器传输,再把信息输入到云端,从而使监测数据更容易。”
抱怨穿戴设备使用寿命有限?
科尔尼说“数码相机一开始也是这样的,饱受诟病,但后来的发展也不言而明。可穿戴肯定会有多功能的产品出现。我们要对未来有积极的态度,比如无线充电是革新的技术,现在只是配套设备,将来可以在天花板上放发射器,在哪都能充电。”
莱蒙斯设想将穿戴设备的感应器提升效率,可以满足用户更多需求,从而让效率更高,在设计和配置方面,将来效率高的同时用电降低。利用光学元件,将前端和后端整合,尽可能完善,未来会有更多传感器,可穿戴还可以进步。
希尔雷说在他个人认为的在可穿戴这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子传感器,例如通过喝水来检测身体成分,离子传感;还一类是光传感器,一种传感器技术,监测身体所需。随后主编抛出问题:
2可穿戴的障碍是什么
可穿戴产品的障碍是什么?
科尔尼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能让可穿戴设备从现有阶段变持久阶段,让大家觉得,我们过去健康,今后也会健康,让健康成为一种习惯,如果知晓自己心率不太好,那就要做些运动,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数据,从而进行良性指导。
共同问答
莱蒙斯觉得要使用户改善我们对信息的信任度,对第一个可穿戴设备的友好度、信任度要提升,当第一个新兴设备出现在大家眼球的同时,大家要对设备有信心,对检测出的数据有信任度,来提升可穿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希尔雷认为我们希望数据做的更精准,大家购买的可穿戴设备,可能认为只是个附加物,很多人都有台式机,手机,而这些是生活必需品,有什么可穿戴设备会消失,人们往往不会介意,可穿戴设备要成为未来人们离不开的,不能让大家感觉到传感器在身体上监测。莱蒙斯给与了反对意见,他不觉得这会取代电脑。
瓶颈在硬件还是软件
科尔尼比较中立,认为这两块双管齐下,软件的平台需要硬件支持,软件做的不好硬件也不行,怎么结合要考虑,硬件尺寸有考虑,接下来这个市场有很多变化。
莱蒙斯认为两块都有挑战,想把可穿戴提高,则都需要提高。
希尔雷认为两块要配合,才能做好生态系统。
3怎么才能吸引穿戴用户
什么理由让用户用可穿戴?
科尔尼觉得TomTom要提供更多的功能,让健身、跑步的人对设备有粘性,渐渐形成使用习惯。运动人群中70%-80%的人并没使用这些可穿戴设备,如果他们想要做的更好,则智能可穿戴设备会帮到他们。
共同谈讨问题
莱蒙斯觉得他应该把可穿戴设备的优点介绍给用户,让用户深入了解,并与之接触,才能去使用。
希尔雷坦言他们正在开发血糖腕带,帮助糖尿病患者每天进行3-4次收集数据,为他们提供方便的设备,用户一般会认为可穿戴设备简单做好,有功能就会去用,要不断培育认知文化。
通过高端对话我们也不难看出,可穿戴技术正在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是乐于接受还是处于观望状态,穿戴设备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未来我们也将看到穿戴技术正在日趋成熟,越做越好,希望它能把我们的健康、生活朝向好的方面转变。
【感谢您阅读本文,您可选择点击结尾下方的黄色“对我有用”,我们会做的更好】
欢迎大家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关注ZOL健康频道微信,随时掌握第一手健康资讯
我会乱讲前100名有小礼品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