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Arc Touch终于来了
“当今最前卫的造型,最薄处6mm,最厚仅14.6mm,材质上不惜重金加入稀土,聚甲醛等昂贵材料,更有两项全新技术:仿真力回馈技术,新一代Blue Track光学引擎。这就是微软硬件时尚ARC系列最新力作——ARC TOUCH鼠标。
今天中关村在线就在第一时间揭开 微软硬件2011年重磅大作ARC TOUCH鼠标的神秘的面纱,将她完美展现给一直以来观注着她的各位网友。
[中关村在线键鼠频道原创]从Engelbart发明第一款鼠标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而鼠标也普及到了每一台PC机。发展到今天,鼠标性能已经大大超出用户的需求。在DPI屡创新高,按键数量达到十数个的现在,消费者的观注意向已经转变在产品的外观和使用创意方面。于是,作为世界外设巨头的微软硬件在2011年推出了全新力作——集时尚创意于一身的“微软ARC TOUCH鼠标”。
一年的等待,对于喜欢微软ARC TOUCH鼠标、喜欢微软硬件的玩家,他们面临的是幸福还是失望?尽管早先已经无数次的看到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图片,甚至听到国外微软ARC TOUCH鼠标已经开始发售的消息。但当她真的来的我的面前,被我捧在掌心。我却依然不敢相信这一切是否真实。但手中沉甸甸的份量却在提醒在我,这一切都是真的,微软ARC TOUCH鼠标终于来了。
也许是对于微软硬件来说,微软ARC TOUCH鼠标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她的一切,都是不同于过去的。所以微软硬件首先在包装上打破了以往产品的外包装风格。相比于以往产品张扬大气的风格,同样采用红色为主色调设计的微软ARC TOUCH鼠标包装就显得精致秀气多了。
ARC TOUCH鼠标包装
微软ARC TOUCH鼠标采用书页式包装盒包装,可以让玩家无需打开包装即可一览微软ARC TOUCH鼠标的风采。厚实紧挺的包装仿如中世纪武士的铠甲,保护着藏于其内的微软ARC TOUCH鼠标。尽管书页式包装盒几乎每一家鼠标厂商都有使用,但是对于微软硬件来说,这还真的是第一次。由此可见微软ARC TOUCH鼠标不管是在玩家还是在微软硬件的眼中,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是微软硬件首次采用书页式包装
包装背面左上方用多国语言印着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名称,右侧用小字印有商品名称、制造商、产地等详细信息。下方用六国语言印有产品的各种特点和质保期限,同其它微软硬件的产品一样,微软ARC TOUCH鼠标也可以享受到为期3年的有限硬件质保,这给了想要购买微软ARC TOUCH鼠标的玩家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揭开侧面的封口贴,即可抽出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内包装。再打开内包装上覆盖的透明防护盖,微软ARC TOUCH鼠标就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老实说,如果不是看到外包装上的那些说明,单看这静静平躺在眼前的微软ARC TOUCH,您可能会想到包括手机、名片夹等任何东西,但绝对想不到这是一只鼠标。因为他打破了以包任何鼠标留给我们的印象,这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Magic Mouse。
包装内包含微软ARC TOUCH鼠标一只、2.4G无线接收器一个、AAA电池两节、产品说明等各种纸片一堆。直接将产品说明抛到一边,让我们一同来感受2011最给力的鼠标,微软ARC TOUCH。
ARC TOUCH鼠标外观评测
微软ARC TOUCH鼠标平放时三围尺寸为130.5×57×14.6mm。鼠标最尾部最薄处更是只有惊人的6mm。微软ARC TOUCH鼠标从正上方看基本为一等腰梯形,造型简洁大方,具有浓厚的商务气息。
非工作状态下的微软ARC TOUCH鼠标
鼠标前部为“凹”字形黑色镜面材质的一体式按键,不过同一般的一体式按键不同,微软ARC TOUCH鼠标的按键连同边框是由一整块材料构成。按键板中央一个银色的长条即是微软ARC TOUCH鼠标的触控区。可以清楚的看出,触控区中央被一个小小的凹槽分为上下两部分。
微软ARC TOUCH鼠标尾部由表面极为细腻的橡胶材质构成,触感柔软温润,手感极佳。看来微软硬件自发布蓝影4000以后,就在其商务产品上对于橡胶材质就情有独钟了。在鼠标的最后方还印有深灰色的Microsoft LOGO.
微软ARC TOUCH鼠标底部也是同样的简洁,鼠标前部也是同正面一样的黑色镜面材质。微软ARC TOUCH鼠标前部的一个黑色小长条,这是采用有着“黑色坚冰”美誉的POM材质制作的鼠标脚贴。相比于一般鼠标使用Teflon或是UPE材质制作的脚贴,微软硬件显然想在任何地方都突出微软ARC TOUCH鼠标与以往产品的不同,那怕只是一个细节。脚贴后方有一个小小椭圆形孔,即是鼠标的光头所在。而光头旁那由多个菱形组成LOGO,证明了这是一只采用微软硬件独家秘技“蓝影”技术的鼠标。
光头后方微软ARC TOUCH鼠标的电池仓,打开电池仓盖,我们可以发现微软ARC TOUCH鼠标采用两节AA电池进行供电。鼠标尾部也是同鼠标正面一样,使用橡胶材质制成,不过同微软ARC TOUCH鼠标正面不同的是鼠标底部的橡胶有着蛇腹一样的条纹。
微软ARC TOUCH鼠标底部还刻有一个2.4G接收器样的LOGO。将鼠标的接收器放于其上时,竟发现接收器可以吸附于其上。看来ARC的磁力设计在微软ARC TOUCH鼠标得以保留。由于ARC TOUCH鼠标尾部有着一定的吸附力,您完全可以将其吸附在电脑机箱或是笔记本上,而不会随手将她遗忘。
微软ARC TOUCH鼠标2.4G无线接收器做工也是极其细致,USB接口的金属上使用激光蚀刻工艺刻有产品ID和标识等各种信息。微软ARC TOUCH鼠标的无线接收器较一般常见鼠标的NANO接收器还要略小一些,三维尺寸为18.5×13.2×4.5mm。宽度较普通NANO接收器小1.5mm,高度较普通NANO接收器小2mm。微软ARC TOUCH鼠标接收器尾部呈梯形,便于用户在使用完毕后将超MINI的微软ARC TOUCH鼠标接收器从电脑的USB接口中拨出。
微软ARC TOUCH鼠标接收器与传统无线nano接收器对比
也许微软ARC TOUCH鼠标接收器在尺寸上的那一点点优势对于台式机用户可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在USB设备众多的今天,对于USB接收数量较小的笔记本用户来说,优势却是明显的。各种读卡器,无线网卡等庞然大物在插入USB接口时会侵占周围USB接口的空间,导致一般NANO接收器无法插入USB接口。而微软ARC TOUCH鼠标接收器只比标准USB接口宽1.2mm,也就是单面0.6MM。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周围USB设备对ARC TOUCH鼠标接收器的影响。
ARC TOUCH鼠标使用评测
安装完电池后,用手将鼠标轻轻的弯折,直到听到“咔”的一声,鼠标滚轮后方的黄绿色LED亮起,同时鼠标底部光眼处亮起幽幽蓝光,即完成ARC TOUCH鼠标开机。进入工作状态的微软ARC TOUCH鼠标三围尺寸111×57×33.5,这个尺寸基本同一般台式机鼠标相差无几。高高的背拱使得微软ARC TOUCH鼠标用起来要比那些扁平的笔记本鼠标舒服的多。尤其是鼠标尾部那细腻的橡胶材质和手掌贴合在一起的感觉绝对让人舒服。
ARC TOUCH鼠标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对比
因为采用了漂亮的一体式按键板,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左右按键有效区域相比一般鼠标要小一些。基本只有手指点按在按键板的最前端才可以正常的使用,如果点击位置过于靠后将会感觉点击费力甚至无法点击。微软ARC TOUCH鼠标键程要比普通鼠标略短,声音柔和,回弹略带绵软。
相信整个微软ARC TOUCH鼠标上面最具视觉亮点的地方就那一条银色,这也是微软ARC TOUCH鼠标独具特色的触近控式滚轮所在。尽管没有采用Magic Mouse所使用的多点式触控技术,但是微软ARC TOUCH鼠标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却一点也不比Magic Mouse小。请大家先看一段中关村在线拍摄的视频,然后笔者再详细的为大家作为2011年开山力作的微软ARC TOUCH鼠标身上到底都有什么技术上的创新。
如果说Magic Mouse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创新式的操作体验,那么微软ARC TOUCH鼠标带给我们的却是真实的操作感受。手指在微软ARC TOUCH鼠标触控区上下滑动,你就会感受到有如物理鼠标滚轮般的直接滚动感觉。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滚轮滚过的每一个刻度,当你的手指快速的在触控区拂过时,你又可以感受到物理滚轮快速滚动时的感受。如果你的手指滑动的速度再快一些,你还以发现当你的手指离开触控区时,那种滚轮滚动的感觉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微软ARC TOUCH鼠标通过触控区域的振动真实的模拟了一个物理鼠标滚轮的各种操作手感。这也就意味着使用ARC TOUCH鼠标你无须记下一堆复杂的操作,只需把她当作一只普通的鼠标来用即可,这就是微软在ARC TOUCH鼠标上使用的全新技术“仿真力回馈”。鼠标中键(即鼠标滚轮下压)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很少用到,但是对于Auto CAD、3ds MAX用户来说却是必不可少,微软ARC TOUCH鼠标同样也照顾到了这一部分专业用户。只要在银色的触控区双击,即可完成鼠标中键按下的动作。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到微软硬件在产品研发上的态度,不是让用户去适应产品,而是让产品去贴合用户,将以人为本的概念贯彻到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
当然,以上仅是微软ARC TOUCH鼠标身上的一部分用户可以切身体会到的技术创新,还有一部分技术创新是容易被普通用户所忽视的,但它们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微软ARC TOUCH鼠标身上。首先第一点,就是被改良的“Blue Track”(蓝影)光学引擎系统。作为微软硬件的专利技术,Blue Track光学引擎是其联合国际著名芯片厂商ST开发出用以取代激光引擎技术的第三代光学引擎。不过早先的Blue Track光学引擎体积较为庞大,因为Blue Track光学引擎成像芯片需要离采样表面保持一段较长(约15mm)的距离,这明显不能适应微软ARC TOUCH鼠标超薄的设计需求。
为了适应微软ARC TOUCH鼠标的设计需求,微软硬件又再次对Blue Track光学引擎进行了二次改良,新的Blue Track光学引擎除了保持以前定位精确,跟踪力强,兼容性好的特点外,体积却可以做的更为小巧。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仅是早先Blue Track光学引擎的透镜,就比整个一个微软ARC TOUCH鼠标还要厚。这种改变不容易被人注意到,但又确实是存在着的。将一个本已设计成熟的引擎系统做出这么大的改变,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心血和艰辛,也许只有微软硬件自己才知道。
微软ARC TOUCH鼠标同以往的Blue Track光学引擎透镜对比
由于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尾部需要经受反复的变折变形,普通的ABS材质跟本无法胜任。于是微软硬件开始找寻其它可以适合微软ARC TOUCH鼠标尾部特殊设计的材料,这是一种在常在特种工业设计上可以见到的材料,而我们广大的外设玩家也对其早有耳闻。这就是有着“赛钢”美誉的聚甲醛(简称POM),材质本身有着较高的硬度,表面光滑,能适应各种使用环境,耐磨性和自润滑性都要优于普通ABS材质。所以其理所当然成为制造微软ARC TOUCH鼠标的不二选择。官方实验数据表明,微软ARC TOUCH鼠标可以反复弯折达到四万次以上,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ARC TOUCH驱动软及测试总结
安装好IntelliPoint软件,就会弹出一个教学页面。页面中详细的讲解了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各种操作说明。建议用户在使用微软ARC TOUCH鼠标之前最好先详细的看一下。
微软ARC TOUCH鼠标使用说明(点击察看大图)
同其它微软硬件旗下鼠标一样,微软ARC TOUCH鼠标在安装IntelliPoint软件后即可对鼠标的各种功能进行设置。同一般的微软鼠标一样,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全部可以进行自定义设置。不过微软ARC TOUCH鼠标相比其它鼠标用触控页面替代了滚轮页面,用户在这里可以设置触控滚动的速度以及力回馈振动的力度大小等等。
笔者使用Mouse Rate软件对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回报率进行了测试,因为微软ARC TOUCH鼠标定位于时尚、商务、便携式鼠标,加上对于电池耐久力的考虑,所以微软ARC TOUCH鼠标的回报率设计为125HZ。但是鼠标回报及为平稳,上下波动很小,完全可以满足针对用户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另外使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程序对鼠标的运动轨迹修正做了一下简单的测试。从图中可以看下微软ARC TOUCH鼠标会对鼠标的运动轨迹做出一些较小的修正,但不会太大的影响鼠标轨迹。这也就是你用微软ARC TOUCH鼠标可以画出一条基本平直的线,而不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线。微软ARC TOUCH鼠标较能反正手部运动的真实轨迹同时会修正一些轻微的抖动,而不会干扰到用户真实操作的表达。
笔者另外使用几个表面材质具有代表性的鼠标对微软ARC TOUCH鼠标的表面兼容性做了一下测试。其中包括低端鼠标杀手的黑色QCK+、表面粗犷的铁甲战士、类金属表面的SOTA等等,得力于Blue Track光学引擎出色的表面兼容性,微软ARC TOUCH鼠标均无一例外的全部通过。这下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商务用户来说也可以放心使用了。
评测总结:作为微软硬件2011年的开山力作,微软ARC TOUCH鼠标在微软硬件28年的发展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微软ARC TOUCH鼠标用自己诠释了微软硬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设计理念。
也许对于用户来说,微软ARC TOUCH只是一只小小的鼠标,但是对于微软硬件来说在微软ARC TOUCH鼠标研发过程中累计的经验,绝对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无论是SideWinder Dual Strike手柄还是Kinect体感设备,微软硬件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微软硬件如同一个顽强的斗士,不断的试图用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无论成功与否,至少曾经尝试过。ARC TOUCH是一只鼠标,ARC TOUCH也不只是一只鼠标。如果各位网友对微软ARC TOUCH鼠标有什么看法和评论,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ARC TOUCH鼠标 优点及缺点(中关村在线键鼠频道点评) | |
优点 | 缺点 |
外观精美、便于携带 | 按键有效区域略小 |
仿真力回馈技术给您不一样的感受 | 独特的造型握持需要适应 |
表面兼容性极佳 |
适合人群:女性用户、商务用户、移动办公、时尚一族。
微软 ArcTouch鼠标
[参考价格] 699元
[上市时间] 2011年1月
[报价查询] 鼠标产品报价 Microsoft(微软)产品报价
想及时了解键鼠外设产品最新发布的资讯吗?想第一时间看到键鼠产品的专业评测吗?请锁定我们中关村在线键鼠频道,为您24小时提供第一手新鲜热辣的内容。
推荐经销商